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

  如果你是文物古迹爱好者,可能会知道网上活跃着一支叫“华古”的团队。他们的网站“华夏古迹图”,以及同名的手机应用和小程序,标注了全国近400个地市的国保和省保文物地点

 

  如果你是文物古迹爱好者,可能会知道网上活跃着一支叫“华古”的团队。他们的网站“华夏古迹图”,以及同名的手机应用和小程序,标注了全国近400个地市的国保和省保文物地点,几年来帮助了无数爱好者寻找古迹和共享资料,也使得他们找到了更多的同好。

  就在今年3月,华古团队推出了他们的第一本书《寻迹南京》,用他们多年来寻访遍南京文物古迹的成果,做出了一本漂亮、实用的南京文保手册。作为六朝古都和明朝故都,南京诚然拥有许多古迹,有些大名鼎鼎,但有些就在你身边却不被发现。而本书便以它的39条旅行线路所串联的200多处文保地点,用简明详实的信息、清晰完整的图片,以及开放时间、导览等攻略式信息,不仅呈现出南京作为古都的全貌,也让人“蠢蠢欲动”,想要一一造访。

  澎湃新闻-私家地理采访了《寻迹南京》的主编王腾。作为南京人和华古的早期成员,他与我们分享了成书过程背后的故事。

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寻迹南京:南京重点文保导览手册华古南京团队/著;南京出版社;2021-12

  澎湃新闻:

  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华古团队和你们的工作吗?

  王腾:华古的全称是“华夏古迹图”,它是一个“互联网+文物古迹”的数据平台。2014年时,因为我们在南京的几个朋友都有去野外看文保的爱好,而我们又都有共同的精神导师:八十年前朱偰先生写作的“金陵考古三种”——《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和《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在他的影响和激励下,我们组成了一个小组,用了两年时间,几乎利用所有的周末,把南京和周边地区的文保,像普查一样,一个个地看过来。

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

  朱偰先生

  就这样,我们手头就有了许多文保的地点信息和图片资料。因为南京很多文保地点散落在郊区,不大好找,所以我们就想,如果日后有其他爱好者去看,我们可以共享这些资料。团队里正好有学计算机的,比如创始人邵胜海,他是计算机专业出身。我们就用了两年的时间,做了一个叫“金陵文化遗产”的的网站和手机应用,大家都觉得很好。推广开后,各地的朋友都来问我们,是否可以开个端口让他们也可以做?就这样,慢慢推广到了全国。目前,我们华古平台有门户网站、手机客户端和小程序,大家可以用它按图索骥地导航、打卡、分享图片和资料。它有两个非常突出的优点,一是它非常适合发现你身边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普通市民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小区或上班地点附近,居然就有一些他们很多年以来经常路过,但不知道的文保单位。我们一直强调的是希望大家去保护家乡和关注身边的文物,更了解我们身边的城市,做好本地化的文物普及。

  此外,如果你去外地短暂出差,可能会有一个半天到一天的空闲时间,也可以打开华古,看看驻地附近有些什么,迅速做一个行程规划。

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手机应用上有很详细的古迹介绍

  澎湃新闻:

  《寻迹南京》应该是华古团队推出的第一本书,是什么使你们想要做一本书呢?书的内容和手机应用有何区别?

  王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华古受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退休了,有时间可以到处走走。但他们不太会用智能手机,希望能有一些纸质媒介。

  此外,经过七、八年积累后,由于我们是一个大家都可以贡献内容的共创平台,数据平台的内部资料已经非常丰富。比如华古有一个功能叫“足迹”,等于是一个文物古迹的朋友圈,大家去到某个文物点,可以留下照片和当时的想法。慢慢的,我们发现这个功能使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这个文物的变化,还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影像,以及文字的一些资料积累。我们就想把这个好好利用起来,系统性地整理,归纳总结,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城市的文物古迹。所以,我们就开始做寻迹城市系列,因为华古的大本营在南京,所以第一本就选了南京,实验一下这个方式是否可行。

  所以我们就想那是不是来集结这么多年来优秀的成果,来出一本书。变成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所以就出了这一本。

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足迹”提供了时光机功能

  澎湃新闻:

  南京是六朝古都,有非常多的文保资源,那它的文保分布和保护情况有什么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色吗?

  王腾:南京在六朝、明朝和民国时期的文物留存最丰富,来南京要么看城墙,要么看六朝石刻,要么看民国建筑,这些基本是南京的文化名片了。而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得也非常好。在文物局网站上,可以查到大部分文物的资料和位置。

  不过,有一些郊区的文物,特别是古遗迹,地表上没有特别明显的痕迹。它要么就是回填了,要么是一些土丘。要找到这些文保就有点困难,可能需要问当地的人,这些地方也是我们规划的重点,用我们的导航功能都可以找到。虽然很多地方最后100米是土路、小路,但根据我们的标注都能找到。

  澎湃新闻:书中还设计了39条旅游线路,可以介绍一下设计思路吗?王腾:《寻迹南京》不仅是本精美的图册,我们也希望它是一本工具书,可以让人带着它走访,所以我们在规划时就在想,怎么把南京的线路组好。南京有55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就用它们来串联,把南京划成40个片区,用每个片区的国保(六合区没有国保,我们就加了一件省保)来带它周边地区的省保、市保、县保。每个片区可以用半天到两天时间刷完。这样就可以慢慢地把整个南京覆盖掉。

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

  书中设计的区域平面图

  澎湃新闻:对拍摄的图片有什么要求?如角度,季节等。更注重全景还是细节的呈现?王腾:很多喜欢文保的人都是摄影高手。我们当时征集这个图的时候,投稿可能有一万多张,最终选图六百多张。其实这个过程也比较头疼,有的人技术不是很好,或是像素低,或是手机摄影没法用。最后我们就想了好几种方式,其一是所有文保必须有航拍。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大量地补了很多航拍,让大家对文物有一个“上帝视角”的整体认知。

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

  航拍阳山碑材,可以提供平时看不到的全景角度

而小细节如何体现呢?我们采取了夜拍的方式,通过闪光灯把周围环境变暗,突出主体,效果就像是把文物挪到摄影棚里去拍,可以看到平时白天去现场,因为光线原因看不清楚的许多细节。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夜拍的方式可以展现更多细节我们还大量地选取了不同时间段的照片,好比说下雪、红枫、朝霞晚霞……因为大多数人受制于条件,不会有机会去不同的时间看这些文物。专访|寻迹古都南京,有这本小书就够了方旗庙失考墓石刻 

  澎湃新闻:从策划到成书,遇到过哪些挑战?王腾:最开始的时候,是对整本书的定位,它的受众是什么,没有统一的意见。比如最早我们想给那些刚刚对文物古迹有点感兴趣。但是还没有地方入手的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小小的入口。但很多朋友觉得这个太浅显,不太能体现“时光的沉淀”这个想法。最后我们还是排除万难,统一意见,觉得本书的受众不该是小圈子自娱自乐的成果,最终目标是让更多人喜欢它,更多人了解它。所以还是选择了相对浅显,类似科普的模式,希望大家看到美丽的图片的同时,可以喜欢上文物古迹,并对文物保护有更深了解,一步步进入这个圈子。澎湃新闻:书里出现的文物,有在你们走访时和成书时,保护状态发生变化的吗?王腾:对,我们对此也非常留意,即便是到了马上要付印的时候,还更换了几张图。因为南京的这个城市的拓展也是蛮快的,对很多文物的保护,文保部门也是在尽心尽力。好比说六朝石刻,有二三十件。其中有几个正好在我们出书期间提升了,就是本来半埋在土中,后来挖出来,还做成一个小公园,于是我们就把它之前,和现在的样子都放在了书里,让大家通过本书,看到多年来的逐步变化,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澎湃新闻:接下来还会推出新的城市系列书籍吗?王腾:地区系列里,我们今年是一定会出《寻迹北京》的,西安的也马上准备开始。华古有六十多位“领主”,每位领主负责一片地区,编辑工作也会由他们来牵头,带动当地的爱好者来共创,这样也是非常良性的发展。此外我们还会推出第二个专题系列,比如帝王陵墓、城墙、石刻石窟,或是朝代。今年我们的重点可能放在陵墓上,会从寻迹帝王陵或是汉代、唐代、宋代陵墓这些做起。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 })();